三年之艾

sān nián zhī ài
三年之艾是什么意思的图片

三年之艾的意思

1. 指存放了三年的艾草,借指一个人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

例句:

他总是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想起解决办法,这无异于病急乱投医,而不是未雨绸缪,就像寻求三年之艾一般。
我们应该在平时就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事情不可收拾了才想到寻找所谓的三年之艾。
他平日里不注重保养身体,等到疾病缠身了才四处寻找补救方法,这时候才想起三年之艾,已然有些晚了。

字词解释:

数名。
每年的。
助词。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

成语故事:

在战国那个动荡的年代,诸侯为了争夺天下而频繁战争,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日,有学生向孟子求教:“先生,如果一位君主能推行仁政,以民心为治国之本,那么他是不是能够赢得天下呢?”孟子听后,沉思片刻,点头回应:“你说得对。就如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正是因为他们实行了仁政,赢得了民心。然而,如今,我们却难以见到哪位诸侯能真正做到富民、仁民、教民,如若真有,那天下必定属于他。” 孟子接着深入阐述:“如今的那些渴望成为天下霸主的诸侯,他们的处境就像是一个病患已久的人,急需用生长了三年的陈艾来医治。然而,若他平时不积累这些艾草,等到病重时再去寻找,已然是徒劳无功。同样,如果君主平时不致力于培养自己的仁德,等到社会矛盾爆发时,恐怕就会面临灭顶之灾,终身处于忧辱和死亡的阴影之中。” 后来,“三年之艾”这个成语便广为流传,用来告诫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含义解释

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



出处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

引证

故救于仓卒,不若豫于平素。使平阳之渠不塞,则灌溉所及,犹能十一。旱唤之害,岂若是惨哉!然则求三年之艾于七年之病,固君子所当深虑也。
——明·李东阳·《《李东阳集》》 「《一三·平阳府新修利泽渠记》」
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倘以三年之艾为迂远而不为,则终亦必亡而已矣。
——当代·何晓明·《《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三年之艾"相关的知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