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米
含义解释
东汉末天师道首领张鲁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徒众攻取汉中,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足。参见“義舍”。
传说中的那位大侠,在各地设立义米,救济百姓。
古文寓意:
当时与张角的太平教很接近的五斗米道,在汉中曾由张鲁试用了一种“义舍”,“义米肉”,“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的社会政策和政治制度。
——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59.05》
晋武帝时规定边远的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名为“义米”。见《晋书·食货志》。
晋武帝时,此地区的居民需交义米。
古文寓意:
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唐·房玄龄等·《《晋书》》
谓备荒救灾之米。
志愿者们将一袋袋义米送到了偏远山区的贫困家庭。
古文寓意:
湖北诸郡,去年旱潦饥疫,令江陵、常、澧、岳、寿诸州,发义仓米振粜。
——元·脱脱等·《《宋史·理宗纪四》》
诸路已粜义米价钱,州郡以低价抑令上户补籴,正税逃阁,义米用亏。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上》》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义米"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