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长

tíng zhǎng
亭长是什么意思的图片

网友科普

秦官名,又称公。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乡长。

含义解释

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后渐废。
那个朝代的亭长不仅要维护治安,还要负责接待过往官员。
古文寓意:
〔高祖〕为泗水亭长。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本是亭长,是行政基层组织的细胞,所以也明白这一套。
——近现代·金克木·《《文化三书·秦汉历史数学》》
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唐代的亭长需要处理各种琐碎的事务,责任重大。
古文寓意:
唐秘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世但知乡村之吏谓之亭长,殊不知唐诸司多有之。《尚书省志》云:以亭长启闭传禁约。则知三省亦有也。
——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一》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亭长"相关的知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