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饬
网友科普
修饬,汉语词汇。拼音:xiū chì释义:1、行为端正不违礼义,或谨严不逾规矩。指约束言行,使合乎礼义。 3. 整治;整修。 4. 修改润饰。
含义解释
行为端正不违礼义,或谨严不逾规矩。
他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始终保持修饬的作风。
古文寓意:
烈家传素业,闺门修饬,为世所称。
——唐·李延寿·《《北史·羊烈传》》
其辞艺可称履行修饬者,不可胜数。
——宋·欧阳修·《《条约举人怀挟文字札子》》
君文辞修饬,其行事造次必以礼。
——清·恽敬·《《袁州府训导李君墓志铭》》
指约束言行,使合乎礼义。
我们应当不断自我反省,修饬自己。
古文寓意:
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五代晋·刘昫等·《《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性醇厚,与物无竞,既举孝廉,尤自修饬。
——清·侯方域·《《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
所愿者先乎道而后乎文,修饬其身心而无预蕲乎声誉。
——明·方孝孺·《《答胡怀秀才》》
整治;整修。
这座古老的寺庙经过修饬,恢复了往日的庄严与辉煌。
古文寓意:
谨慎整饬,不违礼义。
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大多修饬自持,以高尚的品德和优雅的举止展现出非凡的气度。
古文寓意:
修饬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
——战国··《《荀子·君道》》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灿然,论议蠭出,其行业修饬,名声甚远。
——宋·欧阳修·《《举苏轼应制科状》》
烈家传素业,闺门修饬,为世所称。
——唐·李延寿·《《北史·羊烈传》》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修饬"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