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臥鼓

偃旗臥鼓是什么意思的图片

网友科普

偃旗卧鼓,汉语成语,拼音为yǎn qí wò gǔ,注音为ㄧㄢˇ ㄑㄧˊ ㄨㄛˋ ㄍㄨˇ。该成语原指行军时隐藏旗帜、停止击鼓以隐蔽行踪,后多比喻停止行动或降低声势,与“偃旗息鼓”同义。其最早见于《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偃旗卧鼓的用法可作谓语、定语或宾语,多用于描述中止争斗或收敛声势的场景。近义词包括偃旗仆鼓、偃旗息鼓。在军事策略中,该成语常被用于制造假象以迷惑敌人,如《旧唐书·伊慎传》记载:“慎列树三棚,相去数里,偃旗卧鼓。于中栅声鼓,三栅悉兵以击,贼众大乱。”该成语的核心语义在历史文献中保持稳定,既包含军事战术层面的隐蔽行动,也延伸...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偃旗臥鼓"相关的知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