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

jiǎ jiè
假借是什么意思的图片

假借的意思

1. 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近义词:

假托

例句:

他假借别人的名义去参加了那个会议,结果被发现了。
她假借朋友的关系,试图获取那份机密文件。

假借的意思

2. 六书之一,即借用已有的字形来表示语言中同音而不同义的词,如借用胡须的“须”作为必须的“须”,必须的“须”就是假借字。

近义词:

通假

反义词:

本字 正字

例句: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原本没有专门字符表达的意义或读音,假借同音或音近的字来得以表达。

假借的意思

3. 宽容。

例句:

针砭时弊,不稍假借。

网友科普

假借,指借用;凭借、借助;六书之一。见《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 慰祖 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含义解释

借。
家中无书,每次都向人假借。
古文寓意: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
——战国·庄子·《《庄子·至乐》》
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
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书翰纸末,手写一本。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余;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
——北宋·司马光·《《谢赐资治通鉴序表》》
凭借、相助。
他假借自己的才华,成功获得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古文寓意: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
——战国·韩非·《《韩非子·定法》》
世间贫家兄弟多相爱,由相假借;达官兄弟多相憎,争名利故也。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隋蔡景王整传》》
幸遇芳菲日,犹当强健时。万金何假借,一盏莫推辞。
——唐·白居易·《《六十拜河南尹》诗》
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
他假借公司高层的名义,试图在项目中谋取私利,但这种行为最终因真相大白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古文寓意:
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河伯处为你图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
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无过问焉。
——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
授予,给予。
在这个古代故事中,国王假借勇士一枚勋章,以表彰他在保卫国家中的英勇表现。
古文寓意:
荆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
——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
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宽假,宽容。
荆轲向秦王谢罪说:“他是北方蛮夷偏远地方的人,从未见过天子,所以感到害怕,希望大王稍假借于他。”
古文寓意: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
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德宗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田悦传》》
幸赖真切友朋针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觉悟知非。
——明·李贽·《《答周柳塘》》
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
——现代·郭沫若·《《文艺家的觉悟》》
区别,差别。
这幅摹本的墨迹色彩鲜艳浓郁,纸张略带微紫色,与唐朝时流传下来的石刻拓本几乎没有假借,可以说是出自名家高手精心传拓之作。
古文寓意:
参政苏易简家有摹本《兰亭》,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唐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拓也。
——宋·桑世昌·《《临摹》》
假托,假冒。
他假借了别人的身份,试图进入那场高级别的会议,但最终被保安识破并拦了下来。
古文寓意:
柳河东谓《文子》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道德经》,凡称老子,皆假借之词。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
奴家于归之夕,矢志不与小龙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壳虽在泾河,精灵实归柳氏,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范蠡称越大夫,陶潜称晋处士。
——清·李渔·《《蜃中楼·传书》》
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有些概念最初并没有专门的字形来表示,于是人们就假借了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这些概念。
古文寓意: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汉·许慎·《《说文叙》》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假借"相关的知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