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性
网友科普
偶性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核心概念之一,指不因自身必然性而属于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该术语最早见于《形而上学》,后被《工具论》系统阐释,构成古希腊本体论的重要范畴。偶性区别于事物的本质属性,表现为可变性和偶然性。例如动物的白色、人的坐姿属于偶性,而线的曲直、数的奇偶则为本质属性。在逻辑结构中,偶性既不包含于主体定义,也无法通过命题换位推导必然性,如“人是白的”无法推导“白的是人”。其存在依附于实体这一第一本体,随条件变化而消长,如功利性友谊随利益消失而终结。亚里士多德通过四谓词理论将偶性列为独立属性类型,与特性、属、定义并列。中世纪经院哲学继承该概念后,现代知识论将其拓展至认知领域,用于分析信念特性等新...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偶性"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