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衽
网友科普
右衽(yòu rèn)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但并非汉服独有。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右衽并非汉字文化圈独有,一些非汉字文化圈的民族,例如藏人、蒙古人、不丹人,在历史上以至流传至今的传统服装亦有交领右衽。例如现任不丹国王穿著传统服饰会见公众照片中见到其服装为交领右衽。而如今流传之成吉思汗及以後各元代皇帝画像,其衣著打扮为传统服饰,但皆为交领右衽。而在西亚蒙古人建立的伊儿汗国,丞相拉施德主编的《史集》中插图,显著反映当时蒙古人都是交领右衽的。
含义解释
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因以“右衽”谓中夏风习。
传统的中式礼服通常采用右衽的样式。
古文寓意:
泛指衣襟。
微风轻轻拂过,她的右衽随风飘动,如同一朵盛开的百合花在风中摇曳生姿。
古文寓意:
右衽拂于不周兮,六合不足以肆行。
——汉·严忌·《《哀时命》》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右衽"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