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
口
11
左右
KGHG
笔顺

书写要领
含义解释
亦作“唖”。亦作“瘂”。
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古文寓意:
不说话;没有声音。参见“啞酒”、“啞劇”。
古文寓意:
指物体发出的声音沉闷,不响声。参见“啞板”。
古文寓意:
指旧体诗中声韵低沉或韵脚多用冷僻字。参见“啞韻”。
古文寓意:
曾每曰:“公受之诗虽工,恨哑耳。”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李虚己初与曾致尧倡酬,致尧谓曰:“子之诗虽工,而音韵犹哑。”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
谓色彩暗淡,不明亮。
古文寓意:
凡铜经锤之后,色成哑白,受鎈复现黄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治铜》》
比喻隐晦难明。参见“啞謎”。
古文寓意: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啞"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