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断

tǔ duàn
土断是什么意思的图片

含义解释

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江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东晋哀帝时,桓温推行土断法,裁併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后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
老师详细讲解的土断内容,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古文寓意:
〔咸康七年〕夏四月丁卯,葬恭皇后于兴平陵。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
——唐·房玄龄等·《《晋书·成帝纪》》
及至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
——南朝梁·沈约·《《宋书·武帝纪中》》
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五代晋·刘昫等·《《旧唐书·杨炎传》》
三月,庚戌朔,大阅户口,令所在土断,严其法制,谓之庚戌制。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
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
——现当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土断"相关的知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