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
含义解释
土地税和劳役税的合称。旧制田赋分夏税、秋粮,丁赋有市民、乡民、富民、佃民、客民等,区分为上中下则,清代合而为一。
在古代,地丁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古文寓意:
杨炎并租庸调为两税,而丁口之庸钱并入焉。明嘉靖后行一条鞭,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我朝定制百余年矣,地丁之外分毫无取焉。
——清·王庆云·《《熙朝记政·记丁随地起》》
康熙五十年二千四百十七万九十九丁。按此年丁数为地丁之根……雍正四年谕,丁粮派於各地粮内,以雍正五年为始。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地丁原始》》
指紫花地丁或蒲公英。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紫花地丁》;又《菜二·蒲公英》。
春天的田野里,地丁花开得格外灿烂。
即佃户。参见“地客”。
在那个年代,地丁们辛勤劳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地丁"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