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
含义解释
明清亦特指乡试。
明清时期,士子们纷纷涌向考场,参加每年一度的大比,希望能一举成名,光耀门楣。
古文寓意:
且说是年正值大比之年,那姓赵的便送孙子去赶大考。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一回》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
——清·张廷玉等·《《明史·选举志二》》
在杭州倏然三年,又逢大比,舜美得中首选解元。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隋唐以来,大比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无数士子都希望通过这一考试改变命运。
古文寓意:
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周代实行大比制度,每三年对乡吏进行严格的考核,选拔出真正贤能的官员来服务国家。
古文寓意: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西周·周公旦·《《周礼·地官·乡大夫》》
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在周代,每三年进行一次大比,旨在全面了解人口变动和财物状况,为国家的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古文寓意:
亦冀俗稍务本,人渐足食,使贡赋之入,岁增月长。三岁大比,以版图归于有司。
——唐·独孤及·《《谢加司封郎中赐紫金鱼袋表》》
及三年则大比。
——西周·周公旦·《《周礼·地官·小司徒》》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大比"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