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足布
网友科普
尖足布是中国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青铜货币,属平首布类型,由空首布演变而来。其形制近似铲状农具,足部尖锐,币面多铸地名如“邯郸”“晋阳”等,背面常标数字。初铸于晋国北部,通长8-8.5厘米、重约13克,后因交易需求缩小为半釿辅币,形成大布与小布两等制。该货币在晋文公时期成为市场主币,后随晋国分裂主要在赵国流通。战国中期铸造地扩展至太行山两侧的二十余城邑,采用一釿与半釿分等制度。因铜质含铅量高易损、尖足不便贮藏及铸造效率低下,流通不足两百年即被方足布取代。现存尖足布以赵国铸造的初期大布及特殊铭文品种较为罕见。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尖足布"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