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怳
网友科普
忽怳,汉语词语,拼音为hū huǎng,亦作“忽荒”“忽恍”“忽慌”。该词既可形容事物似有似无、模糊不分明,又代指天空,亦用于描述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的状态。其核心释义有三:一为混沌未分之象,《老子》以“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诠释其模糊特性;二指虚空之境,《淮南子·人间训》载“翱翔乎忽荒之上”即以之喻指天空;三表心神恍惚,南朝刘孝标《辩命论》“寂寥忽慌”及唐代孙樵《骂僮志》“忽恍乎若病酲”皆用以描摹精神游离之态。该词用例散见于历代文献:汉代贾谊《鵩鸟赋》“寥廓忽荒”抒写与道翱翔之境界,三国阮籍《答伏义书》“踔陵忽慌”呈现超然心境。其异体字“怳”属“恍”的形声字,高诱注《淮南子·原道》释为“无形貌...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忽怳"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