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脱
含义解释
原指北方民族中流行的用整张剥下的动物的皮制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作渡河的浮囊,亦可作为盛放水浆饮料的容器。
工匠们聚在一起制作浑脱,用于军事行动中的济渡之备。
古文寓意:
访闻河北道顷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浑脱之用,必军行乏水,过渡无船,然后须之。
——宋·苏辙·《《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
髯奴醉起倾浑脱,马湩香甜奈乐何!
——元·贡师泰·《《和胡士恭滦阳纳钵即事韵》之二》
叙州守将横截江津,军不得渡,按只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
——明·宋濂等·《《元史·石抹按只传》》
北人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遂旋取去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揉软用以盛乳酪酒湩,谓之浑脱。
——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
其济渡之备,军中自有过索、浑脱之类。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
其所丧亡又皆部中精锐,则自尽杀其部中妇女老弱,轻骑以逃,道中遗浆浑脱及剩酪无算。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
指制法和形状类似这种皮囊的东西,如“人浑脱”等。
看着那油光透亮的羊皮“浑脱”,真让人难以想象。
古文寓意:
北兵攻城益急,砲飞如雨,用“人浑脱”,或半磨,或半碓,莫能当。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一》
指用小动物的整张皮革制成的囊形帽子,或形状类似的仿制品。
从北朝到隋唐,流行一种胡人戴的帽子,叫“浑脱帽”。
古文寓意:
赵公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天下慕之,其帽为“赵公浑脱”。
——唐·张𬸦·《《朝野佥载》卷一》
戴浑脱帽的人所表演的一种舞蹈或其组成的舞队。
唐代散乐多含杂技,统称“百戏”,包括浑脱、寻撞、跳丸、吐火、吞刀、筋斗、踢毯等项目。
古文寓意:
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
——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
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
——五代晋·刘昫等·《《旧唐书·郭山恽传》》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宋务光传》》
谓浑然天成,无人工痕迹。
这处浑脱的自然景观真的太神奇了!
古文寓意:
由此进而不已,浑脱圆成,继两大家,真为盛矣。
——宋·叶适·《《答刘子至书》》
《咏官柳》云:“轻尘系马处,落月有鸟啼。”可谓自然浑脱者矣。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论诗绝句》》
且诗虽刻划,终觉粘皮带骨,无浑脱之致。
——清·赵翼·《《瓯北诗话·古今诗互有优劣》》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浑脱"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