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
爿
8
左右
狀
NHDD
笔顺

书写要领
含义解释
形状;形态。
古文寓意:
其云状有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
——战国末期·吕不韦等·《《吕氏春秋·明理》》
儒生高常,与予下天坛中路,获砚石,似马蹄状。
——唐·韩愈·《《〈高君仙砚铭〉序》》
铸金之状。
——战国··《《周礼·考工记·氏》》
情状;情由。
古文寓意:
谓有事实依据;有迹象表明。
古文寓意:
功绩;善状。
古文寓意:
礼貌。
古文寓意:
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寺中有馀杭先生在,王以比屋居,投刺焉,生不之答。朝夕遇之,多无状。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
陈述。
古文寓意:
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
——战国·庄子及后学·《《庄子·德充符》》
沙门释惠皎自状其事。
——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
故漳州军事判官晁仲康之母黄氏,年九十一矣,其第四子仲询走京师状其事。
——宋·洪迈·《《容斋三笔·老人该恩官封》》
形容;描绘。
古文寓意:
类似,好像。
古文寓意:
文体名。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如:奏状;诉状;供状。
古文寓意:
充国上状曰:“……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谨诣光顺门奉状以闻。伏听圣旨。
——唐·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
刘恨恨不已,窃肆中笔,复造状,藏怀中,期以必告。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姓》》
指叙述人物生平行事的文字。汉以后多称为“形状”。
古文寓意:
览察其状,则德侔颜冉,详核厥能,则鲜及中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符传》》
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於执事。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是以诸家为状,三代籍贯,必列文前,於文之末,必书“谨状”。
——近代·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
指褒奖、委任等文件。如:奖状、委任状。
古代行状、书疏等结尾用语。
古文寓意:
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惟乞早降使按察,谨状。圣历元年五月十四日通直郎行右拾遗陈子昂状。
——唐·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
古尺牍之制,“某顿首”或“再拜”或“启”;唐人始更为“状”,末云“谨奉状谢不宣,谨状”,或云“谨上状不宣,谨状,月日,某官姓名,状上某官”。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
指书信。
古文寓意:
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
修前在颍,曾一拜状。寻以移守南都,苦於当道,颇阙修问,徒切瞻思。
——宋·欧阳修·《《又与韩忠献王书》》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狀"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