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至
6
上下
至
GCFF
笔顺

书写要领
上横短,底横长,下部三个横向笔画排布均匀,竖画正直。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至的意思
1. 到。到来。
例句:
他离家出走三个多月了,至今没有音信。
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至的意思
2. 最好的。
例句:
王叔叔和我爸爸是多年至交。
这个公园不仅风景优美,甚至还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至的意思
3. 极;最。
例句:
在那个古老的时代,皇帝被视为至尊无上的存在,拥有无上的权力。
在他的心中,家人的幸福和健康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
至的意思
4. (Zhì)姓。
至的意思
5. 到了极点、尽头。
例句:
夏至已至,阳光变得炽热,标志着盛夏的正式开始。
冬至到来,天气愈发寒冷,标志着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即将开始。
含义解释
到;达到。
古文寓意:
来;去。
古文寓意:
古代以冬至、夏至为二至,亦统称“至”。参见“冬至”、“夏至”。
古文寓意:
深。
古文寓意: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春秋··《《国语·晋语一》》
界限。参见“四至”。
古文寓意:
某在漳州有讼田者,契数十本,自崇宁起来,事甚难考。其人将正契藏了,更不可理会,某但索四畔众契比验,四至昭然。
——··《《朱子语类》》
画流水图、鱼鳞图,凡方圆斜曲必须一一与山塘形象结合,并四至皆不可少差分寸。
——明·海瑞·《《量田则例》》
书地界四至,虽自晋太康瓦莂有之,唐人则见於开元二十八年王守泰《记石浮屠》。后书东西南北四至之下,又总之曰四至分明,永泰无穷。
——清·王芑孙·《《碑版文广例·书地界四至例》》
凡是老圈地,都部颁龙票,那上面东西南北的四至,都开的明白。
——近代·文康·《《儿女英雄传》》
他是钱谷师爷,对田地的高低四至、水源渠堰自然非常熟悉。
——现代·汪曾祺·《《合锦》》
达到极点。
古文寓意:
多以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的,最高超的,最正确的,最诚挚的,最微妙的,等等。参见“至駿”“至德”“至理”“至情”“至機”。
古文寓意:
此亦天下之至骏也,太子能强起乘之乎?
——汉·枚乘·《《七发》》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系辞上》》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论语·泰伯》》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言少则至理不备,辞寡即庶事不畅。是以必须篇累卷积,而纲领举也。
——晋·葛洪·《《抱朴子·喻蔽》》
至理深微,暧焉难睹。
——南朝梁·沈约·《《与陶弘景书》》
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战国··《《六韬·文师》》
吾备旧知,故陈至情,虽逆于耳,骨肉之惠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虽出於私门赴诉迫切之至情,而人莫不以为大信大公者,盖天理也。
——明·吴承恩·《《重刻金陀粹编序》》
小朋友,从至情中流出的眼泪,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
——现当代·冰心·《《寄小读者》》
人君失二五者,亡其国;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势;民失二五者,亡其家:此国之至机也。
——战国··《《管子·揆度》》
犹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古文寓意:
准则。
古文寓意:
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淫,民知其至。
——先秦··《《逸周书·常训》》
得当;恰当。
古文寓意:
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战国··《《荀子·正论》》
亲近。一说,至,归。见朱熹《诗集传》。
古文寓意:
周备;周到。
古文寓意:
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
——··《《诗·小雅·宾之初筵》》
侍郎精忠大节,感通神明,某又安忍致害邪!特见备御未至,恐后复有来者,故相报耳。
——宋·赵与时·《《宾退录》》
吾之待佑者如此其厚也,全佑者如此其至也。
——宋·陈亮·《《酌古论四·李诉》》
遍;普遍。
古文寓意:
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战国··《《荀子·正论》》
众多。
古文寓意:
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战国··《《孟子·滕文公下》》
副词。极;最。
古文寓意:
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
——战国··《《荀子·正论》》
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
——汉·枚乘·《《七发》》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晋·李密·《《陈情事表》》
我要禁持你至容易,只消得二指阔纸提条。
——元·岳伯川·《《铁拐李》》
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甚至,竟至。
古文寓意:
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𫍣,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
及其动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
——明·王守仁·《《大学问》》
通“制”。制度。
古文寓意:
夫是之谓视形艺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至也。
——战国··《《荀子·正论》》
通“致”。给予;加给。
古文寓意:
昔者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诟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万民……故於此乎天乃使汤至明罚焉。
——战国··《《墨子·明鬼下》》
通“質”。一说通“實”。实质;真实。
古文寓意: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战国·庄子及后学·《《庄子·天道》》
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
通“窒”。阻塞。
古文寓意:
实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
——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制分》》
按:作“故实有所至”,与下句“而理失其量”相对。至,应读作窒……此言故实有所窒塞,而理亦失其程量也。
——近代·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韩非子四》》
中医术语。指脉搏跳动。亦用为表示脉搏次数的量词。亦指脉搏增多的现象。
古文寓意:
副词。止;仅。
古文寓意:
副词。一定;必。
古文寓意: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古文寓意: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至,以至于。
古文寓意:
通“志”。意志;心意。
古文寓意:
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
——战国··《《荀子·儒效》》
故愿大王无忽,察听其至。
——汉·邹阳·《《上书吴王》》
通“致”。得到;求得。
古文寓意:
不知要故,则所染不当;所染不当,理奚由至?
——战国末期·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当染》》
夫白圭之废著,子贡之三至千金,岂必赖之民哉!
——汉·桓宽·《《盐铁论·贫富》》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至"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