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箕

蒙箕是什么意思的图片

网友科普

蒙箕(拼音:méng jī,注音:ㄇㄥˊㄐㄧ),又称‘蒙倛’,是中国古代腊月驱逐疫鬼或出丧仪式中使用的神像,其面部方正而丑陋,头发蓬乱且形貌凶恶。该词最早见于《荀子·非相》,以‘面如蒙倛’描述孔子相貌,杨倞注称‘倛’即方相,并解释其头部‘蒙茸然’的特征。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中以‘面如蒙箕’形容咎繇,唐代韩愈《杂说》亦沿用‘蒙倛’一词。蒙箕的记载源自战国文献,经唐代学者注解后,在晋唐时期仍被用于人物形象描写,与古代丧葬习俗中的方相信仰相关。

相关文章

虽蒙乡曲假虚名,正似南箕不堪簸

...。虽蒙乡曲假虚名,正似南箕不堪簸。君才于世俱可珍,周贾东游抱奇货。艰危壮气喜弥激,利器未施宁忍挫。颇闻原野多杀伤,风雪呻吟苦无那。吾侪斯乐岂易得,应愧皇天恩独荷。明年此夕会升平,把酒相邀更相贺。

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

...,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蒙箕"相关的知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