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是什么意思的图片
10
上下
UQWM

笔顺

资的笔顺

书写要领

上宽下窄。上部紧凑,稍扁。下部框形端正,稍窄,撇画从框的正中撇出,点画长短适中。


资的意思

1. 钱财;费用。

例句:

这几天,爸爸正与港商磋商合资办厂的事。
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资到股票市场。

资的意思

2. 用财物相助。

例句:

许多爱心企业纷纷伸出援手,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完成学业。
在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时,许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资援。

资的意思

3. 供给;提供。

近义词:

例句:

农民们辛勤劳作,将收获的新鲜蔬菜资供到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
政府在教育服务资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的意思

4. 智力。

例句:

她是个天资聪颖、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他从小天资过人,周围的人都夸他将来肯定有出息。

资的意思

5. 资格,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应具备的身份、条件、经历等。

例句:

在公司的晋升决策中,资历常常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科技行业,资深的工程师对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的意思

6. 资料;材料。

例句:

她正在办公室里整理今天收集的资料。
体育赛事是常见的茶余饭后谈资。

资的意思

7. 生活、生产中必需的东西。

例句:

这里的商店很早就开门营业了,市场繁荣,物资充裕。
水资源是一种关键的自然资源。

资的意思

8. “貲”另见“赀”。

资的意思

9. 资本家;资方。

例句: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
资方和劳方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资的意思

10. (Zī)姓。

含义解释

货物,钱财。
古文寓意:
旅其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易·旅》》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荣传》》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合下一朝之享而足也。
——唐·韩愈·《《与于襄阳书》》
明年春将之维扬,而短于资。
——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指粮食。
古文寓意:
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於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於道。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
赖以生活的来源。
古文寓意: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周人以商贾为资,剧孟以侠显。
——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剧孟》》
昔人会心地,今为鱼鸟资。
——宋·叶适·《《吴江华严塔院赠了洪讲师》诗》
唐宋以后,渐入浇漓,取为衣食之资,将作贩卖之具。
——近代·苏曼殊·《《断鸿零雁记》》
蓄积;蓄藏。
古文寓意:
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𫄨,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春秋··《《国语·越语上》》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䌷绎资金匮,规模出玉除。
——宋·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
资助;供给。
古文寓意:
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
徙居新安关下,拾橡实以自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恂传》》
此外如还有什么教育的主张、教育的理论,不是花言巧语,聊资谈助,就是愚不可及,自欺欺人。
——现代·叶圣陶·《《倪焕之》》
凭借;依靠。
古文寓意:
夫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为资。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主术训》》
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
至新疆茶斤,向资内地。
——近代·赵尔巽·《《清史稿·食货志五》》
民人资尔张喉舌,万口为声声自遥。
——现代·郭沫若·《《蜀道奇·祝〈新华日报〉五周年》诗》
贩卖。
古文寓意:
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
——战国··《《周礼·考工记序》》
宋人资章甫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战国·庄子及后学·《《庄子·逍遥游》》
取用;求取;利用。
古文寓意:
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
——··《《仪礼·丧服》》
资文宣之远图明懿,而终莫或用,故知自燕而观,有不尽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纯曹褒传论》》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
——明·王琼·《《双溪杂记》》
由是以捍风雨,卫室家,虽资之数百年可也。
——近现代·严复·《《原强》》
具有;具备。
古文寓意:
兼资九德,总修百行。
——南朝梁·萧统·《《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今有一贤士,姓柯名引,文武兼资,智勇足备。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禀赋,才质。
古文寓意: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战国··《《荀子·性恶》》
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
——元·脱脱等·《《宋史·范纯仁传》》
太宗以绝人之资,好学深思。
——清·恽敬·《《续辨微论》》
材料;资料。
古文寓意:
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耶?
——晋·王羲之·《《与吏部郎谢万书》》
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
——金·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
以次录之,既足当历史上之纪念,亦新闻记者自警之资也。
——·姚公鹤·《《上海闲话》》
门第;声望;阅历。
古文寓意: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自兹循资历级,然得太学助教。
——唐·欧阳詹·《《上郑相公书》》
我们科的参事饶观察的考语,是资轻望浅,舆论不孚。
——现代·李劼人·《《大波》》
官职;职位。
古文寓意:
梁元帝承制授超猛将军、交州刺史资,领新淦县令,封巴山县子,邑三百户。
——唐·姚思廉·《《陈书·黄法氍传》》
今本路举文资一员,董榷酤关征之利,兼人烟公事。
——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指官阶;级别。
古文寓意:
如先是刺史以州归顺者,超三资与官,仍赐实封二百户。
——唐·元稹·《《招讨镇州制》》
学士、舍人、待制迁二资,带史撰,更得优迁。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鄜延经略司言西贼寇青涧城,宣武副都头刘岳等与战,败之。诏功第一迁两资,次迁一资。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
减。
古文寓意:
资黍于羊俎两端。
——··《《仪礼·少牢馈食礼》》
时。
古文寓意:
贱之而弗憎,贵之而弗喜,随其天资而安之不极。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精神训》》
锋利。参见“資斧”。
古文寓意:
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乔传》》
想当混沌初,疏凿驱神奸。幸经资斧贯,犹有苍石顽。
——元·邓文原·《《登五岭》诗》
资方、资本家和资产阶级的简称。
古文寓意:
工人们知道顾全大局,知道劳资协调。
——现代·茅盾·《《子夜》》
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简称。
古文寓意:
矢志兴无灭资业,为花欣作落泥红。
——现当代·叶剑英·《《纪念王杰同志》诗》
通“齎”。送。
古文寓意:
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
——战国·庄子及后学·《《庄子·德充符》》
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
——东汉·班固·《《汉书·严助传》》
通“𪗋”。粗布。参见“資衰”、“資麤”。
古文寓意:
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西汉·戴圣·《《礼记·昏义》》
资衰、苴杖者不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
——战国··《《荀子·哀公》》
卑冕、黼黻、文织、资粗、衰绖、菲繐、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於衣服者也。
——战国··《《荀子·礼论》》
赋税。参见“資課”。
古文寓意:
凡庸、调、租、资课,皆任土所宜,州县长官莅定粗良,具上中下三物之样输京都。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食货志一》》
唐玄宗在租庸调外,又创资课。所谓资课,就是财产税。
——现当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通“咨”。商量;咨询。
古文寓意:
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
赋事行刑,资於故实。
——南朝梁·萧统·《《文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
每有朝廷重事,庙谋未决者,必资於韦公。
——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
通“至”。
古文寓意:
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西汉·戴圣·《《礼记·缁衣》》
通“咨”。叹息声。
古文寓意:
极乐之几,不移日而悲,则哭泣之嗟资。
——汉·扬雄·《《太玄·乐》》
通“茨”。填塞。
古文寓意:
敢问客众而勇,烟资吾池,军卒并进,云梯既施,攻备已具,武士又多,争上吾城,为之奈何?
——战国··《《墨子·备梯》》
通“茨”。蒺藜。一说,即茨菰(慈姑)。参阅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
古文寓意:
日至,苦菜死而资生。
——战国末期·吕不韦等·《《吕氏春秋·任地》》
姓。
古文寓意:
资氏,资成,陈留人。
——唐·林宝·《《元和姓纂》》
水名。源于湖南省武冈县,东流合沅水入洞庭湖。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资水》。
古文寓意: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资水》》
古州名。西魏置,治所在安阳。北周移治资阳,隋又移治盘石,寻改称资阳郡。唐复称资州,移治内江。今为四川省资中县。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五》。
古文寓意:
资州,汉犍为郡地,西魏曰资州,隋唐因之,亦曰资阳郡,领盤石等县八。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五》》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资"相关的知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