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叚
含义解释
同“通假”。
在古代汉语中,通叚现象较为常见,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要仔细辨别它们。
古文寓意:
而古字古言,转多沿袭未改,非精究形声通叚之原,无由通其读也。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序》》
声音代变,则通叚难明。
——近现代·严复·《《译〈天演论〉自序》》
互相借用。
他们俩是好朋友,常常通叚书籍。
古文寓意:
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于伦谊至笃也。
——明·文徵明·《《企斋先生传》》
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
——近现代·张元济·《《〈愧郯录〉跋》》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
在古代文献中,学者们常常通叚使用“来”代替“归”,以适应格律的要求。
组词
问AI百科
百科AI智能,探索更多与"通叚"相关的知识